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人物或特别事件,在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同样会被放大或发酵,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高度。比如出国游客或留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极容易被不同国家的新媒体平台放大,继而成为群体形象的注脚。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对于正面的故事,人们倾向于坦然接受它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形象,负面个案则尽量与之划清距离,因为这时候的国家形象是“被代表”了。有趣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形象是这么看,对别人的国家形象恰恰反过来,容易用负面个案与对方的国家形象划上等号。这些虽然未必准确,但却是广泛存在于各国民众心中的现实情绪。
整体的国家形象不是简单的“好”或“坏”能够涵盖的,但是新媒体下的传播,群情沸腾之时,往往容易对事件本身进行相对简单而任性的判断,继而上升到国家形象的二元判定。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解构与建构。
我们知道一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既是自身内在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又是不同主体与外界互动产生的结果。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相关事件都可能在快速的传播中,由于不同主体的介入而形成舆论和意见,从而快速地弱化、消解国家形象,形成解构,相对来说,建构却要颇费些时日。
解构与建构的不对等现象,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加大,也让国家形象的建构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既可能产生小刀锯大树的惊喜效果,也可能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遗憾。因此国家形象的维系与营造需要更为细腻,更熟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平台功能和受众的反应模式。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高层越是应新媒体时代而改变,乐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政治表达和形象传播,越是意味着逐渐摒弃旧有的传播方式,更致力于、也更在意民众真实的反应、评价和互动,拉近社会与政府的距离,带动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这样就更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本质建构。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概莫能外。
政治人物、媒体、公众这三个主体,在新媒体时代,通过不同层面,立体或是三维的参与建构国家形象,最具影响力的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是媒体平台,最不确定的是公众。三者之间解构与建构的变化起伏,将会是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传播的“新常态”。
责编: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