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转换带来“红利”
常读“侠客岛”的人会发现,我们的语言风格与传统的党报语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这种风格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红利”。
在互联网上,“侠客岛”给人的最大印象,恐怕是“大胆”和“犀利”。而在长期关注“侠客岛”的用户看来,“侠客岛”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用生动、幽默的互联网话语,把通常看起来很枯燥的时政新闻说清楚、说透彻,“寓教于乐”。
一些时政话题非常重大,不仅影响国家,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投资、升学、工作等都产生影响。如果解读不及时、不到位,我们认为,作为党报工作者,任务是没有完成的。
“侠客岛”的独特文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趣味性,幽默,好玩。比如,在中纪委五次全会开完之后,我们用一种戏剧化的手法,回顾了中纪委的年度工作总结。我们用“纪伟”的名字比喻中纪委,将其拟人化为一个“拳手”,讲清楚了这个“拳手”要打击什么人、怎么打击、为什么要打击,故事非常轻松幽默。而我们的每周专栏《壹周侃》,则以调侃的方式盘点一周国内外时事热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我们的标题制作也力求清晰、活泼,诸如《冰桶浇暖男 秦城或添丁》,或是《别了,“六百帝”万庆良》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互动性。在行文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回应读者的一些预期,同时用各种手段,实现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这种转变,来自于两种思维转换:
一,我们不再面向“受众”,而是面向“用户”。“受众”是被动的,只是接收媒体信息;“用户”则不同,他们是活跃的群体,用阅读量、转载量和点赞量,甚至是实时的信息回复,明确地表达出需求。
二,我们开始把报纸和新媒体都视作“产品”。办报的人过去主要是有“主编意识”,现在则应该有“产品意识”,这是一种理念上的根本变化。报纸只有转换思维,将自身的优势——如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把握、成熟的渠道、过硬的品牌资源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党报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在媒体融合时代,“侠客岛”始终坚持原创而不做“剪刀手”、“复制粘贴党”,在微信舆论场独树一帜。一年来的实践经验,让我们的这种信心更加坚定。因为在我们看来,在新媒体时代,党报的以下两个优势,依然是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
一,平台广阔。作为党报工作者,我们有良好的工作平台,从中央到各大部委,再到地方,这些信息源,都是所谓的新媒体无法获得的。很多用户喜欢侠客岛的“独家料”,也体现了这种资源的积累效应。
也就是说,微信号有了纸媒作为后盾,就有了源头和养分。报纸的内容可以充分为我所用。我们最近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是,报纸上的一些好文章,我们可以提前拿来在微信上发;或者是一些文章限于报纸的属性和持论态度,一些更加“猛”的话,可以经过改编,发在微信上。
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的《习近平的反腐大白话》,在网上引发热议;当天,我们就编发了另一个更加犀利的版本《首次公布的习近平内部反腐狠话》,短时间内阅读量即超过20万。又比如,李小文院士去世当天,我们拿出以前《人民日报》的评论《感受纯粹的力量》,重新包装、加按语,获得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给读者以全新而深刻的感受。这也是“报网融合”的一种成功实践。
二,价值独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信息纷繁而难以甄别。这时候,党媒的态度、信源的可靠性以及分析问题的独到视角,就凸显出了独特的价值。如果加上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读者喜欢的文风,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一个创造性的实践能否成功,取决于事业的可能空间,取决于发展的路径,更取决于环境和背景。“侠客岛”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业务上靠以上的几点思考,但在大环境上,又搭乘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同时,在内部体制机制上,《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了我们极大的施展空间,从选题到操作,海外版的领导层都让我们放手去做。这种空间,也是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支撑——在把握政治导向的前提下,相信年轻人的创造力,打破固有的部门桎梏,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责编:王化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