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论坛和融合发展的分论坛就到现在告一段落。
2015-05-21 20:58
我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时代,是处到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纽约商务传媒就是以跨界、跨媒体来做国际高端品牌的策划和推进,以维持国际的形象。我讲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到新疆,让世界了解新疆,世界并不是不了解新疆,而是了解新疆负面的东西,所以我们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跟新疆两个出版管理社在中美两国联合出版中国新疆成书120卷英文版,出版了以后,又把他们请到耶鲁大学进行了首发仪式、演讲宴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今年我们又给它联合出版中国维吾尔丛书300卷,我们现在看中国所有的麻烦都跟美国有关,我们要让美国了解真实的新疆,这个是得到很大的欢迎。所以我们讲我们打造国际品牌,我们二十年来我们做了三百件,而今天时间有限,不一一讲了,我楼下跟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2015-05-21 20:58
刚刚嘉宾做了精彩的演讲,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话题,时间还来得及,我占用大家五分钟,把话题说完,促成10的整数,我这个课题开创中文国际传媒的黄金时代,我的理解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今天这么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聚到一块,有办报的,有办杂志的,有办网的,职业各不相同,我们要找共同点,我找三个,第一是中文,第二我们是媒体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第三我们从事国际传播,第三是我们传播没有国际的概念,我们可以跨国家传送我的信息,因此我概括了我们都是中文国际传播人。
接下来说我的话题,简单的话里包含一个新的概念,叫中文国际传播,百度信息很多,但是你查这个词是没有的,我只能说是我造的一个词,你查百度显示汉语国际传播,是到海外教汉语,跟我们是两码事,我们中文传播是以海外读者为对象的新闻传播。
为什么要提这个概念,就是因为我们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海外版是英文的,我们说不是,我们是中文,为什么不用英文,就是在很多人脑海里有根深蒂固的判断,把中国的信息传出去要用外文,因为海外是外语的天下,你用中文,外国人看不懂,然而这种从知觉产生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忽视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民情,忽视由国际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扩散,忽视海外侨民对中国的情感的认同,忽视了既说外国语也说中文的华裔这个事实。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去海外闯荡的历史,唐朝的玄奘,清朝的容闳是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的先驱,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的时候,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达到3000万,还有越来越多走出国民的留学生。
海外华人华侨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华群体,与祖国同胞血脉相连,都有一颗中国心,不管政治立场如何,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希望家乡发展起来,同胞富裕起来,祖国强大起来。像分布极广,分布海外的人,世界上哪个国家有,只有中国人,我们说以色列人但是它人口非常少,是非常小的一块,我们中国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有三千万人在外面。这支力量是中国独有的海外人力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可以依靠,也应该依靠的力量。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在1985年党中央确定由人民日报出面办一张面向海外中文读者的报纸,这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什么用中文,因为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我们的海外军团,他们一大特征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人老了,乡音都不改,还有一个是自家人说话不用翻译。海外版补充上中国国际传统的一块短版,这个短版就是中文国际传播。
在此之前,回到原来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没有外语传播,我们搞得非常早,花了很大力气,1958年有了北京周报,1985年7月1号是海外版,说明对外传播仅有外文是不够的,加上中文以后,才能算相对完整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海外版是一朵传媒领域的奇葩,国际传播不用外文,对外发行,但接收者主要是自家人,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本土,是党中央机关报,但我们不以指导工作为主要任务,我们任务主要是服务,这个特点实际上是既体现中文国际传播的一个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特殊地位。
国内的人不了解,我们做了很多解释工作,但是把人民日报海外版放到国际的传播大环境下,虽然独树一帜,但是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同行遍天下。中文传播的好处是为华侨华人、留学生做了精神家园。远离故土不孤独,遇到难题有帮手,随时了解天下事,心随祖国一起走。我们传播效果怎么样不说了,在祖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最欢呼鼓舞的人在境外就是我们华人华侨,有灾难的时候,捐款他们最积极,当中国跟外国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坚定站在祖国的一边,当祖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主要吸引是华人华侨的资本,占60%以上。这个情况我们一般不怎么宣传,是外国政府比较戒心。但是这个实际上是从侧面体现出来,我们中文媒体的重要价值。
可以说中文国际传播是纽带、桥梁、窗口、家书,拉近海外同胞与祖国的距离,收获了全球华夏儿女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的局面。总书记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的肯定,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对我们海外版合作伙伴,海外华媒的肯定,他里面特别提到,增信释疑,凝心聚力。
这个图是中文国际传播的鼻祖。之后华文媒体经过三次高潮,第一辛亥革命前后,第二次抗日战争,第三次改革开放,2000年是改革开放初期进行了十来年以后,统计500多种报刊,今天上午侨办主任说现在到了一千多种了。总之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非常好。
我预测当下可能我们又迎来了第四次高潮,这次高潮如果我们做好了,我感觉到能够开辟一个中文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超过以往的,为什么?我这里头总结几条,第一个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华侨华人更加关注祖国的信息,需求极大。第二我们受众群在扩大,华侨6000万,留学人群500万,我们读者巨大。第三我们手段很高明,除了传统我们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最后就是我们的人才优势,我们新一代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加入我们海外华文媒体的领域,因此我认为中文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是可以期待的。关键的就是我们要解决好一些我们发展中的问题,站位更高,雄心更大,继续努力,开创中文传播的黄金时代。
我们主论坛加上融合发展分论坛的议程基本上进行完了,只剩最后一个环节互动。
2015-05-21 20:4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新西兰天维网的王玮,首先非常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海外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海外华媒相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确切地说,我今天想展示这个话题,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海外华媒与用户黏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新媒体大形势下是有机遇有挑战也有压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在座媒体同仁都能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具体表现就在用户的流失,或者用户黏性的下降。
作为一家拥有14年互联网媒体的代表我直言这种压力我们也有。那么今天其实我就想谈一谈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海外华文媒体用户黏性的问题。
我前两天刚听过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正荣副校长的课,他也是今天的嘉宾。胡校长谈到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形势下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用互联网的话就是纯干货。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读者”与“用户”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的问题,代表媒体对自己的受众有没有适应新的互联网的形式下的认知。
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读者和用户有什么区别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咱们媒体就像餐馆,内容就像一道道美味佳肴。咱们的顾客十年前叫读者,我们为读者提供的只是信息,菜品口味很少因人而异,简单说我们做什么,顾客就吃什么,这种是自主产品。现在咱们要改变观念,把顾客改变用户,他们买的不仅是菜肴还有服务。我们必须保证菜品质量,客人想吃什么咱们就给他做什么,还必须微笑服务体贴入微视顾客为上帝,是私人订制的大餐。那么时间长了我们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计算出他们感兴趣内容,进行精准的推送,同时也创造商机。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
在座有些朋友是做传统媒体的,面对的都是缺乏交互的读者,而非用户。其实我们的门户网站也是,以WEB1.0的形式存在的网站也是缺乏交互的,只是互联网形式的传统媒体。从这层意义上说,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一样面对的都是读者。在这样情况下,我们的盈利模式就会被固化在广告上,甚至是粗放型投放的广告上。这种靠流量支撑的盈利模式在国内被慢慢淘汰,在海外也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总体来说,生活在各个国家的华人人口相对较少,跟国内比相对较少,而且比较分散,很难创造巨大的流量。说白了,如果我们想扩大读者的规模,可人口只有那么多,有的时候是白花力气。就拿我们天维网举例子,我们是一家面向新西兰华人提供中文内容的互联网媒体,根据第三方市场的调查,我们在新西兰华人中的传播覆盖率达到了80%,这个比率乍一听相当不错,但是全新西兰只有20万华人,也就是说我们只覆盖了16万人。我相信在座的相当一部分同仁都会遇到跟我们一样的问题:所在地的华人人口太少, 市场体量有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精英、权威、和专家, 想必能给出无数个答案。我在这里只想分享下我们天维网的做法,抛砖引玉跟大家交流。把读者变成用户,创造用户粘性,深度开发用户,这是我们的做法。
10年前,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基础,我们靠同城论坛吸引大量留学生和新移民成为论坛网友,他们在我们的论坛上交流在异乡生活的心得经验、结交朋友、进行同城交易。那么5年前,确切说应该是5到7年前,我们用丰富详实的网站内容吸引读者。提供热点资讯,生活百科。甚至在热点新闻并不多的新西兰,举办知名大型活动吸引读者眼球。比如说跟国内知名媒体合作,联办知名节目,靠这些活动吸引我们的用户,吸引他们的眼球,创造黏性。
现在,我们通过门户网站、自媒体、移动应用等更丰富的渠道向用户提供资讯。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与用户交互的机会,从而获取数据,进行精准推送。顺便说一下,我们在新西兰刚推进了业务重组,推出了天维网络的全新品牌,天维网只是我们的媒体业务,电子商务和移动工具应用也属于”天维网络“旗下产品。
我们处在由2.0向3.0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将来,我们还可以用WEB 3.0的概念,垂直化场景化的进行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说到这里,看似我们天维网有了一幅美好的前景画卷,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相辅相成的因素:就是用户粘性。其实所有媒体都是一样,没有用户黏性,没有人持续浏览我们的内容,使用我们的网站,阅读我们的报纸,就不可能从它那儿获取到资讯,获取到UGC,对于我们来讲,只有用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关注我们的自媒体账号、使用我们的APP,我们才有可能搜集到他们的使用数据,从而精准化、垂直化、场景化的推送信息,才能完成2.0到3.0的转变。
不谦虚的说,我们天维网在用户粘性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在新西兰这个只有20万华人的小国,我们拥有23万注册会员,为什么比当地人口多呢?是因为有一些华人去其他国家,但是保留我们的帐号,在其他国家持续登录,我们社交媒体公众号粉丝有20万,以及每天超过300余万的页面浏览量。这些流量有90%左右是来自新西兰本土,所以我们是非常本土化的互联网媒体。
像我介绍的,我们的做法是先提供能切实帮助到当地华人生活的交流平台,然后举起内容为王的大旗吸引读者,到现在构筑立体多元的互联网传播渠道拉拢用户。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用户养成了每天通过天维网获取资讯的使用习惯,同时我们也获得了用户粘性。但是,我们的这一步步,其实也是跟互联网发展的大方向一路走来的。这个过程我们从14年前也就是2001年就开始走,那个时候论坛到后面门户网站,做到各类自媒体的公号,还有工具性的APP,到现在我们探索、学习、追随。
我们海外还有很多传统媒体,其实没有像我们这样一直跟随互联网发展过来,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每个阶段,他们是要直接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完成转型,创造用户粘性,进化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这个转变谈何容易! 即使是我们做了十几年互联网媒体的,也不敢说跟上了大数据时代的大潮,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不是我们不明白,互联网的世界变化快!
今天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的论坛是从新媒体互联网的视角在关注我们海外华媒的发展, 这在我的记忆里尚属首次。又有这么多权威、专家、同行一起,我们就把如何完成移动互联网下的转型这个话题留给大家讨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交流学习,相互交流,共创共赢。
最后,因为我们经验很有地域性和局限性的,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分布在直接各地,只有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吸收,才能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助力。我们自身发展好了,才能扩大各自的经济效益, 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我们的影响力大了,才有能力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为祖国打造国际形象做出贡献。最后,我代表新西兰天维网,预祝我们今天的论坛圆满成功!
2015-05-21 20:16
南庚戌先生的演讲上我们大开眼界,刚才介绍他的时候,只说了一个,其实他旗下还有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两个更知名的品牌,他一脚站在华文媒体,一脚站在国际媒体那一边,总之事业做的非常大,让我们很羡慕也很自豪,说明在非洲那样一个地方,中国人做媒体还是能够做出很大的规模的。下面我们有请新西兰天维网总经理王玮先生演讲,谢谢。
2015-05-21 20:15
谢谢我们高级主持人,我们的王总,不是什么演讲,就是大家交流分享。
尊敬的张德修总编辑,各位同仁、老师、前辈、专家、海外网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和环球广域传媒集团的总裁南庚戌。很荣幸在北京与各位老师见面,更感谢海外网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向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上午及刚才发表讲话的专家让我受益匪浅,我本人不是媒体专业,但是酷爱媒体事业,是一个有着媒体梦想的普通中国人。今天在此班门弄斧还请各位见谅,耽误大家一点时间。
提起华文媒体的转型与发展,我们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华文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拓展自己的传播平台,加强对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及如何经营和创收。这一转型过程中,华文媒体依然是华文媒体,其传播的语言以及对象都没有改变。
我今天想以我们环球广域和非洲华文传媒集团为例,讲一讲华文媒体如何走出华文世界,转型成为一家利用中文和当地语言进行传播的传媒公司,不仅为华人华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也能服务于驻在国或地区的本土受众,当然,我今天讲的主要是非洲,进而更好地影响当地人,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声音的目的。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的主题:从华文媒体到华人媒体。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必然选择。正如国内某专家所说,中国对外传播过分强调官方主导的渠道,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民间渠道的利用。中国外宣媒体,往往主观性很强,传播效果差,特别是由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的非洲国家,都对我国官方媒体传媒抱有质疑和不信任。当然非洲国家受西方社会影响也较严重,也比较深。因此,中国需充分发挥非官方媒体,在对外传播以及公共外交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作用,让非官方媒体成为对外传播的强有力补充,甚至唱主角。对非官方媒体寄予的这一希望落在了海外华文媒体身上。
为什么海外华文媒体是最佳选择?首先海外华文媒体一般是由华人经营,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向本土受众介绍中国的情怀;他们在开展华文媒体业务的过程中,积攒了媒体运营的经验,并在行业内建立了人脉关系;他们熟悉当地相关的法律,因此容易避免和预见业务拓展中的困难;他们人在海外,可以在现场处理媒体项目出现的问题。
我非洲华文传媒总部设在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我们的媒体业务就源于在2001年创刊的报纸。2009年,我们在博茨瓦纳推出了《非洲华侨周报》也和海外版合作。为这些国家的华人华侨提供所在国新闻、介绍政策法律以及提供其他资讯服务。
近几年,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和环球广域传媒以华侨周报为起点,媒体业务拓展至非洲多国,旗下拥有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等文化传媒平台,传播语种包括汉语、英语、茨瓦纳语、斯瓦西里语等非洲语言;传播的客体不仅仅是华人,而是包括上述国家的本土受众。目前,在非洲华人传播机构中,非洲华文传媒媒体平台最多、传播语种最全、覆盖国家也最广。近期我们在中非坦桑尼亚刚刚成立一个本土的新闻学院,专门培养当地的新闻人才。
华人媒体如何在西方媒体长期盘踞且占有主导地位的非洲提高传播实效,争取到国际话语权?我们的答案是:依靠三项策略--本土化策略、全媒体策略以及企业形象策略。
“本土化”是对外传播的成功关键:本土化就是让媒体的产品和服务更能符合对象国市场特点与受众需求,让受众听得懂、读得明白、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并对此表示认可和支持。我们的媒体在非洲本土化的方式包括语言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和运营本土化四部分内容。
第一是语言本土化,语言本土化是用受众的母语进行传播。中国的内容产品经过语言转换与当地母语形成一致,才能获得更多认同。与此同时,即使表面上使用了受众的母语还不够,还要改变以我为主、自说自话的表达方式,遵循国际传播规律,了解受众的文化习惯,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真正实现“中国内容、国际表达”。
人才本土化是本土化之根本。本土人才优势很多。比如语言上有优势,另外他们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可能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与资源; 拥有本土人才,有助于赢得所在国政府与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增加了对受众的贴近性和亲和力,进而增强受众对媒体的认同。
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旗下的媒体,除个别媒体聘用华人高管之外,其余几乎全部启用了当地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利用他们的口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是内容生产本土化。内容上贴近当地受众是实现本土化的前提。上午叶小文讲了,要讲让外国人感觉亲切的语言。CNN、BBC、RT、VOA、半岛等西方媒体能够在非洲占领市场,就是因为他们立足于当地人关心的时事,他们的报道重点都集中在与当地人福祉息息相关的话题。
本土化内容为主,中国内容为辅,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在当地的电台,虽然拥有华人背景,但不片面强调中国内容的数量,其节目70-80%以上都是当地内容。即使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内容,也必须确保符合当地受众需求。
中国内容的二次加工,有关中国的故事内容,我们常借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的英文稿件,这些稿件有的海外针对性很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但有的需要进行再加工创作。讲述中国故事必须要做到接地气,做受众看得懂、乐意看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全面了解中国。
积极设置议题;在我媒体机构所在国,主动设置中国议题,邀请中国与当地甚至是第三国嘉宾进行访谈,与听众互动。这样的主题讨论每年百场,涉及重要话题,如双边领导人互访、建交纪念日、“一带一路”与非洲、广交会、中国两会、到中国留学、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等等。
四、运营本土化。西方媒体今天在非洲依然强势,华人媒体如果单打独斗,没有竞争优势,因此寻求与本土主流媒体合作,是实现本土传播的捷径。进行本土运营,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当地人文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受众心理等,降低跨文化传播可能造成的各种障碍。
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大都是通过与当地已经成型的媒体机构合作,扩大内容产品落地,尽快进入市场,提升传播效果。
全媒体策略。21世纪既是新媒体的时代,也是全媒体的时代,非洲也不例外。华人媒体要在非洲或海外有良好的发展,也要实行新媒体、全媒体战略。
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产品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广告、手机终端、活动策划组织、公关、培训等形式,平台涵盖电台、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社交平台,包括微信、FACEBOOK。
去年底,我们成立了本土视频公司,并于近期从国家广电局获得该国五十周年国庆纪录片的拍摄合同。从此,公司的视频及影视摄制业务也正式启动。
另外我公司倾力打造的“非洲广播电视网”,是一个多语种、多功能,集广播、音频、电视视频、图片及文字新闻的综合性网络新媒体。网站提供英文、茨瓦纳语等七种主要非洲语言的在线收听收看等。
另外最重要一点是,未来的“非洲广播电视网”将是一个非洲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人的交流平台,加入“非洲广播电视网”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信息互换、展示作品。
非洲华文传媒和环球广域经过多元经营,融合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使得不同形态媒体相互渗透,提高对外传播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借鉴西方传媒集团综合性、多元化经营之路,实现跨国、跨媒体、跨行业的发展,实现媒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打包经营,力求对外传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我们在非洲媒体市场的试水,我认为媒体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应该被局限,只有发展全媒体,拓展传播手段,实现内容资源和传播渠道的整合,才能可持续发展。
企业形象策略。在非洲,甚至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司形象,是搭建公司与受众以及所在国政府桥梁的最好基石。
为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公司每年都牵头或联合组织多项慈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得到当地社会对公司的认可和尊重,而且提升了媒体形象,推动了当地华人整体形象的改善。
此外,环球广域一直重视对本土员工进行培训,比如,公司出资让员工在当地或到中国进修汉语,增加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节目本土化生产。
公司提倡善待本土员工,除了在薪酬待遇上提供照顾外,还采取一些奖励政策。
结论: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没有满足于经营自己的华文媒体,我们已经成功地转型,从单一语言媒体,发展成为一个通过多语种、多平台来服务广大本土受众的华人媒体集团。尽管我们在非洲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待提升,但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让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因,不单是我们作为媒体需要生存,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我们深知,前方任重而道远,但愿与所有关注华人媒体未来的同仁们一起努力!
再次感谢海外网的精心组织和邀请。
2015-05-21 20:01
陈总的网站的前身很有战斗力,战斗在法国,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打错了,后来一听,陈总说我们不仅战斗在法国,还有战斗在美国。下面我们请战斗在南部非洲的非洲华侨周报总裁 南庚戌先生演讲,欢迎。
2015-05-21 20:00
与此同时,挑战随之而来。在祖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各国都希望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倡导连接中外,发展、合作、共赢。无论是海外华人世界的自融合,还是华人世界与海外本土的融合,亦或是国与国文化上、信息上的融合,作为海外华文新媒体,这种“共情”的使命感就更加重了。
我们数据有点老,这个突破35万了,说明新媒体会员在成倍的增长。因为在当前以社交为特点的营销4.0时代,“共情”不止将用户与媒体紧密连接,也将消费者和产品连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企业将对以社区为单位的新媒体进行无缝整合,进行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大数据的支持和云计算的使用,使得“消费者注意时代”进入“消费者接触时代”,从新媒体传播效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全人群覆盖的要求已经演变为特定人群精准化覆盖,人群的细分,覆盖的特定和精准,以及覆盖面的扩大,让一直以来具有分散性特点的海外华文新媒体遇到了新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媒体即资源,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如果不能和粉丝和用户建立很好的互动和关联,即具有时代特点的“共情”,就无法凸显平台价值。作为海外华文新媒体,我们的用户既包括个人,又包括企业,要长足发展,就要充分考虑时代特性和要求,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
在自媒体时代,媒体地域界限已经消解了,祖国“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求,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华文媒体利用先天优势,为海内外资讯及商业合作提供核心资源,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让更多的商机通过手机送到每一个人手上。这种海内外信息的对接,如果延伸到华文媒体对接可以形成更多的资源。
因此保持足够的想象力,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开发更多海外同业者合作的可能性,是一个很有效的议题。
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走入大数据的时代,海外媒体的共同发展,既要同业者的协同合作,又需要国家政策的帮扶和肯定。今天很高兴参与到海外华人新媒体论坛,有机会结识新媒体领域的同仁,我们站立在海外,背靠祖国,希望和各位同仁合作,互帮互助。
最后我衷心希望此次论坛建立好平台,推动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15-05-21 19:39
张德修总编辑,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首届海外华人新媒体高峰论坛”,和来自全球的华人媒体的各界朋友聚在这里。我谨代表新欧洲对本次论坛的举行表示诚挚的祝贺,也对主办方——人民日报海外版提供这样一个海外华人媒体相互沟通、融合的平台表示敬意!
2003年,我们在巴黎创立了“战斗在法国”论坛,也就是现在的“新欧洲”前身,给在欧洲的华人提供生活、娱乐、资讯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信息。我们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一方面,是在海外,面对欧洲本土,发出我们华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服务于海外华人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我们彼此团结,自给自足。
在欧洲生活过的同胞都有种体会:“战斗在法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代表了一种海外华人的精神。集合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紧密团结和融合创新等各种特点。
这些情感的共鸣,生成了一种奋斗精神,在留学生中迅速风靡,变成一种文化,延伸出越来越多新媒体、自媒体,等等,都是“共情”的一种体现。
新欧洲一直致力于在共同的情感纽带下,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为生活工作在法国、欧洲的华人、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积累了影响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现在更多国人走出国门,以新欧洲为代表的华文新媒体异军突起,为海外华人反映诉求、传递心声。此外我们还与华人协会、社团建立合作,成为华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好帮手,和国内企业走入海外市场的最佳桥梁,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除了在中法两地拥有多家跨行业的公司,新欧洲更在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有分支渠道,朝着覆盖欧洲大陆的全面网络的目标发展,让我们对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高速发展的媒体行业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2015-05-21 19:27
蒋天龙总裁介绍了美国中文电视到美国中文网的融合发展的历程,它在最后的结束语中给我们海外华媒鼓了劲,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华文媒体在海外的发展是前景非常广阔的,这个也契合我们这次高层论坛的主题。下面我们有请新欧洲网-战斗在法国董事长陈翔先生演讲。
2015-05-21 19:27
类比美国主流电视媒体的数据,美国2014年网络视频广告业务增长30%,达到78亿美元,电视广告增长3%,达到706亿美元。即使电视广告保持3%的增速,网络视频广告也只需7年就可以赶超,而实际上网络视频广告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客户原本对电视广告的投入,此消彼长之下,很可能3到4年间,美国的网络视频广告将超过电视广告。美国主流市场如此,华文电视媒体市场很类似,电视广告的业务下滑已经几乎无法避免,新媒体是否能够担负起承接住电视广告的流失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2013年底开始,美国中文网放弃了过去建设美国中文门户网站的思路,重新考虑如何充分挖掘整体资源,通过全面的台网融合,以现有用户为基础,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实现自有内容传播力和自有平台传播力的同步提升。在视频内容领域,全媒体思维、内容碎片化和用户生产内容UGC是美国中文电视这一时期的三个关键词。
美国中文电视总部在纽约,在美国各地还设有6个记者站,过去这些采访资源主要都是为了电视播出而配置的,然后照搬到新媒体。美国中文网在2013年关闭了论坛板块,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视频内容上,成立了网络视频编辑部,视频编辑部直接与记者站配合,采访素材出来后在新媒体以新媒体形式推出,在电视以传统形式推出。摆脱原来仅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视频新闻的限制。2014年美国中文电视和美国中文网编辑部人员进行了整合,新闻整个制作逐渐向全媒体思路转移。
台网融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内容碎片化处理,美国中文电视每天有12档滚动新闻、每周四期的访谈节目以及地产等生活类的节目,还有才艺大赛这类现场节目,但多数内容直接搬到新媒体上点击量都很低。以收视率很高的30分钟地产节目为例,最初直接搬到美国中文网和APP以及微博、微信上时,点击量和转发量都非常低,经过二次网络化包装,网络点击量迅速提高5-10倍以上。访谈类节目也是一样。
新媒体中流量大的往往是内容聚合类的平台,而这类平台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却往往难以实现。美国华文媒体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在内容生产规模上很难实现大的突破,但随着用户分享习惯的提升,如果能够有效吸引用户生产内容,则不失为一个新的发展机会。美国中文网从美国青少年才艺大赛入手,在现场初赛之后,发起自拍台下精彩生活的活动,选手按照我们提供的拍摄提示和技巧,自己拍摄视频,再由我们专业人员从中挑选精彩内容进行剪辑,在网上推出,以此来带动用户生产内容的热情,也让技术平台逐渐成熟起来。
最后想说一下,美国有500多万华人,几乎所有美国主要城市都有相当规模的华人社区,而且多数很好的保留着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很强的社区文化概念。同时,2014 年中国出国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其中赴美游客达到204万人,留学生达到27万人,可以说中国概念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概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些趋势给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认为,只要利用传统优势资源,以新媒体思维认真讲好中国故事,并利用本地优势,讲好海外华人故事,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2015-05-21 19:20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首先我代表美国中文电视和美国中文网热烈祝贺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和首届海外新媒体高峰论坛的召开。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这几年美国中文电视和美国中文网在新媒体方面发展的一些体会。
今天面临着越来越重要、对我们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命题。
美国中文电视发展新媒体,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单概括为:“电视+互联网”, “电视+互联网”以及 “互联网+电视”。前两个阶段总的说还都是把互联网作为附属或者简单的“1+1”,进入第三个阶段,才开始考虑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平台以及用户关系,不但把互联网当作和电视平等的传播平台,更注重利用互联网建立起的用户关系,挖掘电视的潜能。
美国中文电视成立于1990年,目前拥有一个24小时中文频道和一个24小时英文频道。直到十几年前,美国中文电视还仅仅是只要把更多国内好的节目引进到美国,几乎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那个时候可以说我们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但十年以来,美国华文市场出现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国内中国的电视台进入美国市场,先是卫星、有线电视网,最近几年利用新媒体技术,几乎进入了重重包围,它迫使我们内容变得接地气,也需要打造我们当地的品牌节目。
2004年,我们推出美国中文网,这个阶段美国中文网的传播内容来自美国中文电视,电视新闻通过简单处理后上电视,网站属于照搬电视。
三年后,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美国中文网开始发展自己内容,除了在平台方面推出博客和论坛这样具有web2.0特征的互动版块之外,在内容上也开始超出美国中文电视内容,从美国主流媒体编译一部分,从中国国内媒体转载一部分。这个阶段电视和网站发展相对独立,虽然网站上还有电视的内容,但点击量的主体已经开始转移。网站点击量几年间增长了超过8倍。博客和论坛成为这个阶段的宠儿,美国中文网的博客点击量一度超过新闻,出现了不少点击量在千万级别的博主,在这个阶段,网站上的视频内容依旧是从电视照搬过来的,只是随着技术发展,操作更加简便而已。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下半年。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概括为电视和互联网,基本是各自发展,交集部分只是照搬。
2012年以后,美国中文网上博客和论坛的活跃度开始有所降低,新闻重新回归点击量主体。本来喜欢来美国中文网发表博客或者在论坛互动的网友很多开始转向当时已经十分火爆的微博以及那时正在兴起的微信,美国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的华人也比较多,特别是年轻人。美国中文电视2012年推出了APP以及微博,APP用户量在2014年达到20万,每天活跃用户5万左右,微博粉丝数170万。2013年推出的视频贴片广告,这两年是拉动美国中文网的广告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个阶段电视内容不再简单照搬到网站,尝试利用各自特点,以传播为目标和标准组织内容,逐步向“互联网+电视”发展。
这个阶段,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一边看电视一边拿着手机,看着电视随时还会看看手机屏幕,电视也变成了一种伴生媒体。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再单单是获取信息的方式。
进入到“互联网+电视”,虽然思路似乎逐渐清晰起来,对互联网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市场的变化却比过去的想象要快得多。2014年,美国中文电视广告收入结束了自1990年创办以来广告收入每年5%-10%增长的历史,首次没有增长,而同年新媒体广告增长50%。但问题是,新媒体营收基数远低于美国中文电视,因此,50%的增长对公司整体营收的带动仍然是有限的。
2015-05-21 19:11
因为演讲时间所限,杨凯只透露了侠客岛几个招法,其实侠客岛也是高深莫测,我们经常读它,我们老同志要想摸透它非常不容易,要想关注它就请大家继续关注侠客岛。接下来有请美国中文网、美国中文电视总裁蒋天龙先生演讲。
2015-05-21 19:11
刚才我说过融合发展是一个高大上的问题,“高大上”向来是一个很流行的词汇,但是我想今天我说的是非常实在的,首先为什么是高,大家看PPT,因为这个概念是总书记用的概念,去年8月18日,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专门研究这个题目,出台指导性的文件,说所以我说高。第二个为什么说大,别的情况不说了,就说我们今天坐在人民日报的院子里面讨论,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还是非常大的,其中有一些数据也说过,有一句话媒体融合发展要到什么程度,你可以不看人民日报,但是你不可能看不到人民日报这几个字,就是融合发展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为什么说上,上也有高的意思,我说的上是一个动词,就是我们有一句老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上,不进则退,今天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这个水,就是这个潮流,就是总书记说的势,所以总书记说因势而谋,顺势而动,顺势而为,对于我们媒体来说,融合发展是时间窗口,什么是时间窗口?举个例子,各位晚上赶八点钟的飞机,千万别迟到,迟到就剩下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洗洗睡。所以为了不洗洗睡,不发生这种情况,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提前发力,进入这个,我们用一个词叫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江湖,所以这个我们侠客岛进去之后,才发现舆论江湖里面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几点,印象很深刻,说三点:
第一、传播载体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以前看报纸,我念大学的时候看报纸,晚上听广播,后来有电视之后可以看看电视,然后通过电脑PC端来进行阅读,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是移动阅读,手机iPad,大家都是低头族,容易得颈椎病。
第二传播主体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一个词叫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充分说明现在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所以我们做纸媒感到压力很大,但是这个中间纸媒还是危中有机。
第三是传播内容变化很大,一个方面是高度的碎片化,但是同时又有高度的聚合效应,不断的去制造热点形成细分,所以这方面挑战我们作为媒体的编辑能力。
既然刚才我说是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江湖,这个部分我们变招,面对移动格局我们需要有新的招法,总书记讲有几把刷子,我们说练几种功夫,第一种轻功就是要快,信息传播就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首先让人看到你的观点,你才能占先发优势。第二个外功,有一个词叫看脸的社会,当然娱乐圈要看脸,如果你浑水摸鱼,要搞笑,要有新意,只要人愿意在你的文字上停留,你才留住用户的时间,这是我们的理念和想法。
第三个内功,大家看过电影一代宗师,凭一口气点一盏灯,这个气是深?气就是我们的观点,灯是什么?灯就是打通事实和逻辑的二脉,只要人信服你的看法,你才能留住用户。
最后我用三个人结束今天的发言,第一个人物大家看这个是明代的大宗师王守仁,知行合一,就是我说那么多,包括各位嘉宾说那么多,这是认识,真正要去做,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重要是事件。
第二是黎叔(天下无贼),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所以侠客岛也是因为有那么几个人才,有了几个作者,几个人才,侠客岛才能继续发展。
同时第三个人物小钻风,是西游记里面一个小妖怪,这些小妖怪很有意思,我总结几个特点,一个愿意付出时间辛勤的劳动,非常勤快,大王派我来寻山。第二个高度敏感,绝不错过任何信息,唐僧师徒到那个地方,他们很清楚,第一时间汇报他们的大王,之所以有他们敏感的信息,故事才能延续。第三个机灵古怪,为这本书增加很有意思的趣味。
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各位海外华文新媒体的领袖精英们探讨我们侠客岛的理念,我们今天做非常新的事情,媒体融合发展,非常新,但是在新的世界中关键根本的东西还是人才,只有和时间赛跑的人多了,我们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谢谢。
2015-05-21 15:34
谢谢王总的介绍。尊敬的张总,尊敬的各位海外华文新媒体媒体精英领袖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代表侠客岛参加“高大上”的论坛,讨论融合发展这么“高大上”的题目。
我的题目是融合发展时代,在舆论江湖里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首先介绍一下侠客岛的情况,第一句话侠客岛是海外版形象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定位很有意思,一方面带有官方权威色彩,另外一方面有很强的机动性,所以带有一点战略性的考虑。
第二句话侠客岛从去年2月启动到现在15个月零3天,40万的粉丝,还有几个山寨的侠客岛,从反面说明侠客岛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
第三句话侠客岛是海外版的青年编辑记者,在业余时间进行带有探索性质的项目,实验性质的探索项目。
第四句话侠客岛是开放平台,也是有潜力的媒体平台,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也给我们供稿,当然核心的策划和编辑团队还是这么几个人,这个团队很年轻也很有冲击力和战斗力,很民主,听说要参加“高大上”的论坛,我们搞民主推荐,大家说你的体重大,上台分量重一点,所以我就来了。
2015-05-21 15:17
周鸿图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他在德国创办开元网的经验,同时也是我们海外网重要的合作伙伴。他讲的一些理念,一些做法,我相信对在座的很多也是在办中文网站的朋友,会有启发。大家在演讲的时候,经常提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和学习小组。很多朋友都表示一直在关注这两个微信公众号,下面我们请“侠客岛”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室副主任杨凯先生演讲。
2015-05-21 15:15
我说一下国内媒体的转型,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除了纸质媒体、网站还有微信公众号像侠客岛,我自己也有关注,所以现在国内媒体的转型的基础上,我们本身只能突出自己的优点。
最后一个我说一下开元网跟海外网合作的情况,因为我们是今年年初作为海外网的德国频道,海外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支持,还有内容信息渠道,不是我们简单地复制他的文章,而是他以海外网的名义能采访更多的信息,或者进入更多的场合,另外还有媒体的标签。
对于我们开元网在本地落地优势,由第一线的采编人员,还有当地语言优势,所在国能源优势等等。从目前来说海外媒体相对规模都比较小,如果说完全由自己搭建一个全媒体,构造自己的采编人员,技术团队成本都比较高。目前跟国内大媒体合作是优势互补,相当于国内媒体在海外的延伸,这个跟大家分享一下。
开元网的微信号,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2015-05-21 15:08
海外网络媒体基本上在2000年前后开始发展的,以前简单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站、传统媒体就是报纸,我相信到现在再来重新定义新媒体,网络媒体变成新媒体当中的传统媒体。
当时的传统媒体一直到现在也相对来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发展,我在下面还会提到,同时德国的纸质媒体,都在电子化的改进。华文网络媒体也是在这个期间得到高速的发展,目前同样面临新媒体的竞争,也需要相应的创新。
对之前做网站媒体主要还是以留学生为主,他们当时出于资金的限制,没法一开始就开始做报纸或者平面媒体,当然对传统媒体来说有技术门槛,最开始的时候,如果要往网络媒体转型也是有困难的。传统媒体的转型,我这里说的第一次转型是从纸质媒体到网站,他们只是说简单的把报纸上的内容,有可能是电子版、GTF搬到网上,或者进一步变成一篇一篇文章发上去,我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因为线上线下内容是一致的,用户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原来传统媒体读者还是停留在纸质面的习惯上。
在新媒体出来之后,我觉得对原来网络媒体跟传统媒体来说都是一个机会,对网络媒体来说,它的用户基数会迅速扩大,因为随着手机等等的普及,传播媒介不是障碍,每个人都是网络媒体的客户。传统媒体也是个机会,原来如果是纸质媒体要变成网站,有可能要搭建一个技术团队,技术障碍还是难以逾越的,现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注册就能搭建,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所以相当于新媒体给大家,不管原来的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同时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当然媒体转型最重要还是以用户为核心,不同的媒介,面对的用户是不一样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那目前对存在的媒体,全媒体一张图片,就是让很多纸媒有网站,又有公众号,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媒介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写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甚至连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在目前的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面,用户获取成本非常低,相信大家可以有所体会,我们也可以看一篇文章,看到一篇好文章会读会转发,但是很难看到出处,即使一个微信公众号提供一两篇文章也不会关注文章是哪来的,只是单独读一下文章。
从这点来说,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定位好,或者内容定位好,这个应该是目前新媒体,或者一个新的微信公众号,留住客户的一个关键。对于海外媒体来说,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受众定位非常明显,就是所在国的人群,落地资源还有第一手资料,离所在国最近的人员,还有采篇团队没有障碍,这些都是自己突出的优势,这也是跟国内目前这些大媒体竞争的,我们的一个核心的优势。
2015-05-21 15:05
尊敬的张总编辑,各位海外媒体新老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有机会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借此跟在座的同行学习。今天这个论坛主题,我相信在座各位都不会陌生,这几年各类海外华文媒体会议开的最多是这个问题,不仅海外华文媒体,国内媒体也在转型。各行各业都在考虑转型的事儿,特别是目前国家在强调互联网+,对媒体来说,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行业,所以应该是最适合互联网+的趋势。互联网的应用就是从媒体开始。
我是来自德国开元网的周鸿图,2001年到德国留学,2002年创办开元网,我们目前有杂志、网络、微博等等,从我自身在海外做媒体的体会,从德国媒体来看,媒体受众是媒体定位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媒体同事在写一篇博士论文写的就是相关题目,所以我用一下他的数据。
在德国的统计,中国人的群体比较年轻,基本上20岁到45岁占主体,华人的特点是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同时散居在德国各个城市,没有形成聚集,所以这个对纸质媒体来说,不利于集中发声,可以说更适合新媒体的发展。
大概的人群受众从媒体分,这里大概有几类,一个是传统的餐饮行业,小商业主,老华侨,因为他们语言受限,所以更倾向于华文媒体,以华文报纸为主,当然国内一些电视业非常方便,所以对这部分群体来说,应该说是国内的网络媒体也是用的比较多。
然后还有像留学生,他们因为出于自身语言的需要,在德文媒体跟中文媒体之间的用户还是相当多的。还有德国工作的人群,还有中资企业,其家属和亲人,这部分他们用的也是我同事博士论文做的学术调查,从这些数据上来看,华文媒体目前,以德国为例,我相信其他国家也是这种情况,在德国还是有相当大的需求量,根据各自定位不一样,选择各自需要的媒体信息。
2015-05-21 14:58
东艳主任的演讲向我们描绘新的时期,国际贸易方面的一些重大的重要的动态,对于我们新媒体界的同仁来讲是上了一堂简短但很有学术水平的经济课。下面我们请德国开元网总裁周鸿图演讲,欢迎。
2015-05-21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