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技术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5-05-21 18:59
谢谢。
2015-05-21 18:59
百度收入中最大的来源就是医院药品,他们广告收入占到40%左右,这是针对个性化的,这个可以。我们未来有很多的空间,这个平台搭建起来,流量的变现是很重要的内容,还有平台影响力的变现,这都有很大的空间。
2015-05-21 18:58
对,肯定是互惠互利,刚才那位先生所说的,人性化千人千面这个点赚的是什么呢?不是在于字面上价值的东西,而在于推向各行各业。就像是做药的,我有这个客户群,我的客户群里面,除了推给第一个人,没有这个效果,可是我有这个客户群。我推出这个头痛药,这个客户群特别喜欢头痛药。
2015-05-21 18:56
我们是这样的,我们用市场的定价来推动。如果说大家互惠互利,让人民日报拿钱是不可持续的,让政府拿钱也是不可持续的。
2015-05-21 18:55
我是马来西亚亚洲时报,刚才几位前辈说的,我们运营成本在国外海外媒体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大家都在努力找钱来支撑报业或者网页的开销,你刚才所说的有免费的,有多少资金来支持我们的营业的开销呢?我在想,给一个挑战,海外网可以帮着建立你刚才所说的把我们所有的网页资讯停留在你们的主机里面。停留在中国网页,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网速,而且马来西亚在中国网页记录的时候很慢,云端和技术解决这个问题,但云端很贵,这时,海外网利用这个云端科技,把你们的数据库和云端连接上来,让人民日报承担这个费用。
2015-05-21 18:55
这是技术之外的问题,很重要。我们这一次有一个很实的东西,希望未来海外华人媒体接到这个平台上面来,我们海外华人媒体降低技术成本,在这个问题分担一下。这样可以协调大家很多的运营成本。
2015-05-21 18:54
石总,各位海外华人媒体的同行,非常高兴来参加论坛。我来自美国“生活在线”,总部在纽约,美国生活在线负责人,我姓孙,我们每次来参加论坛都是在听一些前辈们的,或者一些有经验的媒体的讨论,一些广告。下午我们听一些讨论,讨论完的结果比较淡化,所以我想反映一下,我们能不能在这个论坛结束之后,有一些相关能做的有效果的层面上的合作,希望这个问题,不光我们有这个想法,其它的媒体,其实海外每一家可能都有这个想法,这个方面希望跟人民日报社建议一下做到实处,做到真正的合作,谢谢。
2015-05-21 18:54
看有没有其它人,你们会后多聊一聊。
2015-05-21 18:53
我们提供SSD,效果比他们更好,我们现在已经内测了。这是一个行业的标杆,我们的架构要按照他的架构做相应。
2015-05-21 18:53
都使用SSD?
2015-05-21 18:52
在北美架构的是九折。
2015-05-21 18:52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阿里云的服务,传统的服务,那个架构?
2015-05-21 18:52
美国已经不使用了。我们目前都是采用的公网的方式来使用的。我们做过两次测试,第一次测试比我们要好,第二次测试的时候,我们服务器效率比他们更高一些。平均来说差不多,我们走的是相同的互联网。
2015-05-21 18:51
我想问一个问题,在IDC上。
2015-05-21 18:51
刚才海外媒体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大陆互联网的一个问题就是免费,要付钱来看新闻在目前来讲,还没有这样的习惯,好的习惯还没有新的价值。有正规来源生产新闻的时候,而且一定要付费的,有的时候他的网站就是赚取一大笔费用,希望我们的网站向台湾醒报卖报纸,还可以赚钱。
2015-05-21 18:49
我来自台湾一个网络媒体企业家,叫台湾醒报.我们通过在创办内容的供应商来起家,有一个官方的UC就是中央社,我们是从民间起家,在大学教30年书,后来办一个报纸。人民网的先生所提到的,海外网很令人感动,从技术端,把所有的新闻来源导入本身的主网,这个蛮感动的。多年来我们感觉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媒体采用我们的作品,也没有报道哪里来的,连我们记者名字删掉的,只剩下编辑者是谁。连来源台湾醒报没有,记者没有了,更不用说稿费。新浪、新闻网联系我们买的新闻,在大陆拿走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技术端,技术上面也没有办法,让每一个自己的著作权回到媒体,才可以生产好的内容,才可以获利。在这些方面建立一个根基以后,这样各个媒体的活的不错。
2015-05-21 18:49
这个也可以抄一下。
2015-05-21 18:48
我们是模仿网易的APP端的。
2015-05-21 18:48
不知道菲律宾APP技术的程度是不是很准确。
2015-05-21 18:47
中国的人工比菲律宾人工高?
2015-05-21 18:46
好,他是做APP提供商的,可以很便宜地提供。可能比五万块钱还要便宜。
2015-05-21 18:46
我来自菲律宾菲龙网,我们在菲律宾开发一个APP,目前还没有很多人用,我以前有这个想法,把这个APP卖给有需要的人,找一个定制开发比在中国便宜很多,你们可以找我,如果除去功能的话,我们可以做二次开发。
2015-05-21 18:45
好,还有其它问题吗?简单说一下,我们最后介绍一个海外网想做海外华文新媒体技术支撑和内容共享。第一个方面讲硬件,硬件基础设施、网络设计,做网站买电脑、服务器、带宽。现在做的买电脑、服务器、IDC这些问题解决掉,买服务器的问题解决掉。第二个问题软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应用,不管统计,后台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各种分析。这种问题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掉。第三个问题就是内容,内容的话,我们海外华人新媒体来源渠道是有限的,人民日报报系有27家媒体,我们每天的生产的新闻有好几千条,整个人民网每天有五万条更新的内容,我们海外网有三千条左右的新闻,加上好几家报纸和杂志,这个内容是很丰富的。你们本身有自己特色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想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你们也需要在平台来进行推动,因此内容上要做一个互换,相互的交换。我们做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什么?目前海外华人媒体发展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技术投入有一定的门槛,我们想将技术门槛降低,把我们应用门槛降低。更好的把精力投入内容上面,这是我们的初衷。有合作的可以找我,初期的合作可以搭建起来,让我们的海外华人媒体免去技术的后顾之忧,把精力投入到做好内容上面来。
2015-05-21 18:45
我们有一款产品是可能帮助你的,是建站的。有没有PC站?你们是希望做出来这样一个APP,其实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工具,有一个存储的,通过PC站拖拽形成APP的客户端,这个东西已经有了,而且有很多用户在用。你们希望短平快的实现效果,可以用这个产品实验一下。比如说用更深层次带一些个性化内容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开发投入的。
2015-05-21 18:43
我简单说一下,接到微信、微博不需要钱,要投入多少人就OK了,投入多少人力是你的问题。第二个,是瑞典欧华天下,有自己独特风格形式APP,据我了解,从五万到两百万可以来选,从五万块钱起价到两百万,这个空间可以选,选最低的五万块钱OK,拼装一下就可以了。要华丽的一点,有五万块钱的衣服,也有五百块钱的衣服,这个体现你的功能,个性化的形式。
2015-05-21 18:43
首先微信客户端和微博,你注册开发者账号以外,基本上是免费的。如果接入这个平台的话并不花钱,难在哪儿?难在用多少人去维护的问题。如果是单独他们的平台去发东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想跟你的内容库对接起来,换句话说,希望用CDN一点发布出去,这个需要投入人去研发的。对于APP来讲,APP看你的需求什么样子的,你的内容非常复杂,做深入定制化的APP,用很炫的软件形式,把这个体验跟你的业务结合的非常紧密,然后,你肯定是要掏钱去请人研发的,这些都是成本。
2015-05-21 18:42
首先是多少钱,要几个人来维护。
2015-05-21 18:41
要多少钱还是多少人?
2015-05-21 18:41
微信公众号要多少人来支撑?
2015-05-21 18:40
你做一个客户端要多少钱?
2015-05-21 18:40
我是瑞典欧华的副社长,中国总编辑。技术上传平台听的是云里雾里,想问一个具体问题,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和APP客户端,费用是多少?容量是50条左右,转载新闻两百条左右,要多少成本,这是我很关心的问题。
2015-05-21 18:39
问题的环节
2015-05-21 18:38
我们的两个方面,这个产品的目的从两个点帮助大家发展。这两个点,一个是降低产品的投入,一个提升产品的体验。大家知道,包括经营收入适合产品投入和产品体验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产品好用,用户在上面停留时间长,我们才可以多挣钱。在这两个点提供内容技术和内容提升来帮助大家形成突破和发展。首先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为了让大家解放精力,向技术运算这一部分,以及网络资源,配套的安全、可靠性解决方案不用担心,可以经营业务。
另外一个全媒体化软件解决方案,我们把不标准的数据通过一个适配层进行标准化。标准化以后,我们就可以帮助大家快速的构建,包括移动端,包括对接微信、微博,包括网站,包括纸媒,就是一个全媒体的传播能力的构建,让大家快速实现协同作战。
另外一个,报系的优质内容。人民日报不再是单单是一个报纸,而是一个非常大的集团,里头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的内容,你可以看到上面的LOGO,这都是人民日报的体系的东西。对于整个报系的东西也投入一些优质内容,我们打算开放一部分优质的内容,来丰富大家的内容。对您来讲的话,丰富你们的网站,对我们来讲是传播祖国的声音。
另外我们会在基于用户访问的数据,包括您的用户访问数据以及我们自己用户访问的数据,以及网络上的产品形成一个推荐引擎,通过这个推荐引擎之后形成一个头条的产品。我们是深入垂直的搜索引擎,主要针对海外华人媒体,海外华人媒体用户这么一个群体。这样最后落地页面,一定是大家自己的页面。所以说,大家可以经营自己的页面和广告。
这是大致的架构,我们产品的架构,这里头没有很多的技术细节在里头。重点说的是,这个架构里头有两种介入方式,一种是业务介入,需要用我们的连接平台,把业务介入进来。这样的话,你们的数据在这里头有一部分,这样可以给你们做标准化的介入适配。包括一些通用的页面,我们可以直接去对接,用一个插件的形式,非标准化的。有一个标准,大家可以制定开发,介入之后我们可以进入全媒体的一个解决方案的实施。
另外一部分,媒体业务的内容的介入方式,我们只是介入内容,包括一部分主要是内容共享,这两部分支撑起搜索引擎的华文头条产品。但是这两部分不管怎么样,在网友访问的时候,我们会把网友访问的数据搜集过来,然后进行统计和服务,来支撑新媒体平台。这是我们落地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当前做了一个媒体的聚合平台,叫华媒联播,把各个海外媒体的一些内容聚合在一起。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社区的聚合平台,叫海聚,是把个人华人社区进行聚合。
2015-05-21 18:23
大家好,我是海外网的技术总监熊凯旭,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海外网目前的一些想法,也是目前正在做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在全媒体技术支持及内容共享平台。在这个分享里面不讲技术细节,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具体做的一些事情。
大家可能觉得技术这个领域也挺神秘的,我们在构建一个网站,现在互联网发展也非常快,现在基本上全媒体化。
当前的话涌现出来很新鲜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像微博、微信、客户端,而且像这些新的技术一直在分解和稀释媒体的光荣和价值。快速时代的步伐,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关键点。我们启动了一个叫全媒体技术支撑及内容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是海外新媒体的发展。可能对大家有一点用。
这个平台主要是做三件事情,首先我们是在内容方面,依托人民日报报系的体系,我们是希望在这个报系里头提供一些优质的内容,与大家共享。
这样的话,也丰富大家的内容。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平台沟通框架,大家入驻这个平台以后,可以把大家内容聚合起来,这样形成规模。形成规模我们才能提供服务。这个服务是一个很丰富的内容服务,否则大家各自为战的时候,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比较欠缺一点,可能形成的规模不充实。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什么呢?技术支持就是,我们提供一个快速全媒体化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性化,可以做一些适配,要做一些针对性开发,把大家的业务数据接入进来,这样的话形成一个层,把一个适配层做好了以后,在上面构建一个快速全媒体的方案,甚至包括网站纸媒,能够快速的补齐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还有一个资源服务,就是搭建一个云平台,在这个上面做一些运算,包括网络和安全。
2015-05-21 18:17
张进在讲的时候打断两次,原因很简单,他说的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在技术和业务表达有一个沟,作为一个技术男和我们需求之间有差异。云平台讲的很简单,希望我们媒体入驻这样一个平台,每一个媒体都会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个云平台提供不同的服务。我们现在讲的用数据来提高我们网站访问的友好性,提供用户的黏性。原因很简单,给访问我们网站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给技术男提的一些建议。我们下一步请海外网技术总监熊凯旭说一下,海外网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来给我们海外华人媒体同行一起共同交流分享一下。
2015-05-21 18:08
这个不用多说了,和内容定向差不多的。我们做的一些客户的网页,包括人群定向广告,中间个性化页面,底部是静态页,编辑通过API甄选出来的结果,筛选出来的结果,这个针对的人群实际上不一样的。这是另外一种展示形式,这个模板都是媒体端自己开发的,我们提供给他就是一个API服务。这个东西也可以放到移动端上。
大概结论是什么?我们要看什么,数据端帮助媒体做什么样的事情?数据端说大数据也好,数据化运营也好,到底能干什么?有几点,我们静态内容可以用于搜索的输入和引流,便于搜索引擎便于去抓取,这个静态内容相对来说,不管相关性也好,不管页面的内容,都是不错的,在搜索引擎体现的效果,可以做SU,什么方式的也好。判断页面本身的效果,这个通过编辑来完成,而且这个成千上万篇静态页。
第二部分个性化内容推荐。个性化内容增强用户的停留时间,事实上增加用户的黏性。很多媒体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干什么,拿这个页面去购买流量,导到个性化页面上。实际上达到到这个效果为了变现,个性化页面做了很多广告。用户到这个页面之后,其实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页面上,我们从效果上来看的话,其实比传统的首页要提升30%到40%的点击率。把这个流量引到首页上去的话,从二跳、三跳,变现的话并不合适,个性化内容带来的收益更大。
整体来说的话,我们实际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帮助媒体赚更多的钱。底下很简单了,减少人力开销,增加生产率,增加收益。我的报告就到这里。
2015-05-21 18:06
广告算法跳过去。
2015-05-21 18:05
第四部分展现页面。其实推荐的话对界面更重要,因为它的产品性比较强,产品比较千变万化,有PC端的,有移动端的,有展示图的,有不展示图的,有幻灯片,有小图的,有浮窗的,也有定位的,这样的展示。其实这种展示给人带来视觉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属性的话进行后台抽取特征有展示。有了特征选取之后做一些训练进行测试,把三年前展现的进行测试,预测三天的行为。看这个预测能力有多强,拿历史的数据在今后预测用户的点击和购买这样一些行为,它的概率是多大?通过这个模型精算出来的,通过后台一些算法,能够选出来最合适,最稳定的参数用到后面的线上服务。这个后面说一下广告。
2015-05-21 18:05
查名词匹配,这个用户输入那些名词,在看什么,查什么,利用这些信息给用户做一个定向。做了匹配之后就是排序,比较通用的就是点击预估,来实现点击预估模型。其实包含两部分,一个是特征抽取,第二个训练测试。特征抽取的话,我们用的特征很多,不仅人群的属性,这些属性的话我们很多是从各种渠道可以拿到人群属性,地域购买力。有的是从用户的身份证拿到这个信息,这个信息是私密性比较强,没有办法透露出来,可以通过服务的方式给到。
第二个方式,通过语意关联,我们当前用户浏览的上下文,当前看到的这些结果,根据上下文看的结果,当天浏览的网页,当天看到的小说或者购买的商品,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通过关健词、组合词结合,做一些语意的关联,产生语意模型,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此外,通过时新性,我们及时拿到现在的热点,或者通过后台挖掘现有的热词,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个网站上感兴趣什么,这个行业下面更关心哪些点。这些也是当做整合特征抽取。
2015-05-21 18:01
在线服务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只是数据的应用,我们输入的话,其实是需要拿到用户的Cookie,以及访问页面的地址。我们有了这样的数据之后可以在后台关联出来的这个人是谁,访问的记录是什么,以及当前的访问页面跟哪些页面关联,他所在的用户是什么,在各个行业的流动的情况,互联网的流动情况,可以做一些匹配。在这个行业下面,在这个网站下面做一些特定的页面。后续的话,我们提供了一百篇或者两百篇页面,最终根据用户的定制来说,在这个展示栏来说,出10篇、20篇来做点击预估,筛选出来用户点击的东西。针对行业过滤,针对人群属性进行过滤的配置,走完这些,需要通过这些模板,媒体自定义的模板呈现出来。这一套东西是CPI提供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支持不仅PC的网页,更多整合CN2.0里面,更多面向APP的用户,包括后面包装出来IOS接口。这样的话比较方便能实现,像头条个性化的定制,针对不同人群个性化的服务。
刚才说个性化页面生成的流程,这里面涉及一些算法,涉及到偏技术细节,这里简单过一下。在后台算法上面是两部分,一个是人群定向匹配,第二个是排序。这个技术广泛用于推荐和效果广告这一块。简单来说的话,分为四部分,通过协同过滤,在业界用于比较广泛。人群标签匹配,实时标签,实时标签及时拿到用户访问的行为,能够和我们后台产生一个实时的匹配,知道用户当前点的哪些页面之后,自动的生成给他推荐下一次做一些初选或者筛选。
2015-05-21 17:59
我是做汽车的,当这个用户到我的网站上,他并不知道,他是我的新用户,首先知道这个用户是谁,我可以拿到这个用户登陆汽车网站之前访问过哪些网站,他看过哪些品牌的汽车,知道这个用户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他现在对汽车品牌感兴趣,这时候给他推一些资讯或者其他,这个用户关注汽车购买或者价格上的一些信息的话,给汽车的行业提供购车服务的话,给他推荐一些广告或者相关的内容介绍。这是一种。这个用户是小说用户,他喜欢看什么样的小说,他在登陆这个小说网站之前,在别的网站看过类似的小说,他到这个网站上喜欢哪一种风格的小说,这个风格在这个网站上的打的标签和其它网站打的标签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整体关联,我们有一个内容库,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做一个关联。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用户在这个网站上看的某种风格,在其它网站看的风格,到这个网站上是什么样的风格,把这个风格推荐给这个用户类似风格的小说。这个用户标签做完了之后,其实更多是给到我们的后面要说的定向提供关联,用户做完标题之后的个人抽取,我们推荐是实际上通过机器自动完成的。
2015-05-21 17:52
你给我们举个例子。
2015-05-21 17:52
第三部分就是广告,因为我们隶属于阿里巴巴,在配合上面更多把阿里巴巴的内部资源用于起来,这些广告的服务带进来,做一些流量变现、价值变现一个整合。
后面大概说一下,我们具体的一些实现情况。我个人偏技术,说的比较具体,尽量通俗易懂说出来。
我们的输入是什么?输入无非是用户输入当前网页的地址以及标题,拿到这个输入,如何产生静态页面?由人工初选的页面,转化成语速和主题。我们会在后台做一个分词,在一个主题更大的热点上面做一个匹配。这些查询条件整合到热门结果里面,能够在后台的文章库里做一个匹配和关联。同时这个排序的话,我们可以给他针对用户定制,通过热点等,通过用户自己定义的,包括针对特点的人群做一些定制。针对这些定制的排序结果给到编辑去甄选,编辑拿到这个结果,一天可以靠我们API靠一次,靠两次,在这个结果做一个筛选,拿到有价值,有感兴趣的内容,到模板上去展示,这就是静态页的内容。
后面说的个性化页面大概的流程。个性化页面相对来说复杂一些,更多利用我们当前用户访客的信息,它在互联网的一些行为来去做一些个性化的定制。这里面的话,其实分为两块,一个是云在线服务处理过程,这个通过用户分享他的日志,上传推送给用户的内容。媒体端的日志和我们自有的日志做一个整合,不仅在全网下的行为,希望这个用户在媒体上的特征是什么?这个媒体的侧重点是什么?除了这个日志之外,可能还需要媒体端上传,它感兴趣,或者愿意推广一些内容。其实还有一个产品,通过自动抓取获取内容数据,这个方式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好,因为抓取的方式并不知道媒体到底想推哪些内容,更多是希望上传数据。上传的过程中,媒体的标签、分类体系也上传进来。后续筛选的时候,制定配置的时候,针对什么样的用户,男性用户,女性用户,地域是什么样的地域?以及他的兴趣爱好,针对这个行业下面这样一些分类,做一些定制和过滤。这些数据上传上来之后,跟后台的CNZZ采集的数据做一些整合。这个整合会在全网上看这个用户的行为特征,当前的偏好是什么?更多在哪些点上有哪些属性?同时我们用户的行为可以拿到,在这个媒体上面,他所关联的一些特征,针对这个类型行业下的媒体,它在哪些内容相互产生一些强关联。同时哪些媒体,和这个媒体中间会有更强的互动,这些数据我们都可以拿到。我们可以知道大盘的数据,以及大盘数据各个行业的数据,以及在这个行业下面媒体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行业之间的用户行为的互动情况,人群的走向,这些数据便于我们做一些精准的推荐。
2015-05-21 17:47
刚才沈老师提到了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在新媒体上希望通过数据来产生更多的价值。
能够把可以实现精准的推荐,实现精准的定向服务。这个是在我们近两年一直在做的一些事情。讲到媒体的话,我首先说一下媒体现有的主要任务,媒体有两大块,一个在线旅游,还有一个流量变现,在线旅游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容,搜集热门的话题,热点的话题,新颖的内容,组织在自己的网站上,丰富自己的首页或者频道页的展示。同时针对不同的用户人群做一些分类,比如做一些垂直频道,每一个频道会展示特例,针对特定领域一个特定人群让用户黏性更大。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搜索引擎入口采购流量,这是三个常用的方法。
第二个,主要是如何把旅游的流量做一个变现,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品牌广告做一些人群定向,通过CPM、CPC这种方式去售卖。通过更多的方法延长用户在网站上停留时间,停留更长时间CPM、CPC变现更大。这是媒体现在主要的一些做法。还有一些其它的,这是大概比较笼统的说一下。现在比较一下,我们在数据化驱动的角度如何去解这个问题。
下面探讨一下基于大数据系统和传统方法有什么样的差异?
传统方法依赖于人工编辑,摘选一些话题,这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包括相关行业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比较专业的人群去做这样的事情。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一个频道运营的话,有的媒体可能花众多的人,针对不同细节的分类做一些定制。这个其实消耗比较大,同时做出来的结果没有个性化,因为针对所有的用户其实都是一种展现方式,就是千人一面。对比来看,从数据驱动来看有几种方式,一个是通过算法来实现内容的选取,用户实际上不需要自己再去通过编辑人工的筛选结果,只要把他的内容,包括他的用户的行为推送给我们,我们实际上关联我们全网的一些用户的行为,这个用户在全网的行为,以及在媒体上的行为,包括在讨论上做一个这样的关联。
同时在内容甄选方面做一些,可以定义内容体系,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群,打上相应的标签传给我们。我们通过媒体定义这些配置,这些属性做一些筛选和过滤。下面和传统方法的结合,筛选出来的这些结果,呈现给用户之前,实际上做一些媒体,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点加进去。针对不同的类型人群,喜欢某一个小说,比如说做小说的,或者做资讯的,针对某一个行业,这一个细分行业的人群做一个定制。
同时数据驱动的方法,最大的好处实现千人千面,针对不同的人,它的访客,它的背景,性别、年龄、爱好、职业都可以做一个排序的属性。针对不同的人展现的结果不一样的。所以就是说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来去看,怎么去解传统媒体运营的方法。这个是我们大致发布页面的架构,这个架构很简单,其实包含三部分,一个是静态内容、个性化内容、广告。谈到静态内容说一下,我们接触一些媒体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给媒体做一些定制化包括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的时候,这些页面实际上动态的,很多媒体就会问,这个动态的内容其实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现在的问题矛盾,不是在于我的流量已经有了,如何增加用户的黏性。现在更多去旅游,通过这些入口去旅游。动态的页面,像百度、360这些搜索引擎所收入。针对这个问题的话,我们提供一个静态解决方案,我们提供API包括静态内容,媒体在筛选之前的话,我们实际上做一个初选,媒体把一些热词也好,热点话题,兴趣爱好,包括主题,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做一个初选。通过语意,通过产生关系,各种各样的算法初选一部分之后,媒体在这个基础之上做一些精细化的挑选。这个结果会先被整合在页面一部分,同时还有一部分,我们提供个性化内容,其实主要是动态生成的,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或者不同的场景,提供个性化的展示。
2015-05-21 17:45
大家好,我来自CNZZ的张进。刚才沈老师和文生从新媒体的业务中,从底层架构做一个精彩的分享。我这边分享的主题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低成本和高利润的方法。我们是CNZZ是属于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团队,在广告、数据化运营做了很多的尝试,今年和去年都做了很多尝试,后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5-05-21 17:42
张文生介绍了阿里在新媒体的技术应用。
我们国内云平台的阿里云、百度云比较成熟。请他们做一个演讲,目的很简单,我们海外华人媒体,有这样一个平台,海外网致力于做这项工作,我们谢谢这样专业的一个讲话。我们有请张进,张进是我们CNZZ高级技术专家,他来给我们分享阿里云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内容跟用户之间建立更强的一种联系。
2015-05-21 17:42
还有存储高可靠性。我们是在杭州两个机房做了,后面达到七个九、八个九的可靠性。流量进行负载均衡,再写入数据的集群里面的架构。在架构设计里面横向弹性,就是说,随着后边的业务发展,摄像头数量增加,只要横向增加就可以完全进行支撑,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相对于采用我们的计算资源,我们VPS,采用自己服务器成本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服务方式解决优势。这是我们视频行业里的客户。
在图片分享这一块,是新浪微博、阿里云游、趣拍网用的解决方案。在图片分享这一块,图片上传的话带宽要求并不高。对于下行的要求带宽非常高,像微博亿万用户在使用,手机终端大量读取图片文件,我们解决方案,就是充分利用CDN网络优势,来实现进行支撑。这个成本优势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视频监控这一块,我们的解决方案采用ECS加RDS解决视频监控的问题,提升视频监控的质量。还有视频直播,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样的。
另外多媒体制作这一块,我们阿里提供第三方视频的接入、视频的存储、视频转码、操作,通过分发基础能力,使得合作伙伴在平台之上构建视频pass平台。
最后讲两个案例,这个案例是2014年世界杯的时候,协助中央电视台中央五套,我在现场做了这样一个案例,世界杯在巴西,到我国视频播放质量非常低,我们在巴西本地的服务器,再通过中美在线,巴西离美国比较近,传到中国,来保证视频直播的质量。
还有一个2014年青奥会,这个平台构建阿里云的视频之上,视频的信息接入这个平台,然后处理之后分发出去,最终推送到终端上面。
这个是我们CDN网络,目前跟同行进行一些对比,我们好于同行24%-40%。
2015-05-21 17:28
在视频编辑这一块的话,我们当然也是通过构建应用的能力,我们还提供了视频转码服务。对于具体的客户来说,他们依托于自己的数据转码能力,构建数据集群,来实现视频。内容分发以上采用我们CDI网络,把这些内容进行分发,这是解决技术架构。也就是说,我们针对后面的话,我们可以简单讲一下具体的业务场景下,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视频监控这一块,这个场景有很多的视频摄像头,全国、全球有很多视频摄像头,监控出来的数据会通过接入到云端,在云端进行一些切片,这个数据存储量非常大的,达到PB级的。
在国内领军的客户达到八百PD的数量,接入的摄像头有两百多个。这样一个业务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我们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多量接入的视频流量接入过来,做一个流量的分摊。这样做的话,做架构云上的拓展,切片上面来进行一个存储。视频的播放这一块也是用户通过终端,通过BGP网络,来获取视频的信息。
这个方案有一个特点,当时这个客户对于整个数据的存盘可用性要求非常高,当时提供的OSS,任何一个视频文件存储三份的话,还是达不到他的要求。后来我们对于这个解决方案进行升级,在杭州两个机房部署两个OSS,一个存储了之后写到第二个OSS集群里面,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存储两个副本,最大限度了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我们也可以看这个解决方案的优势,通过云的方式来解决它,在单个摄像头成本降低30%左右,对这个进行统计。一般情况下,一个摄像头一个月两块钱左右,存储用的越多省的越多,它的摄像头达到1.18元,他后来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存储写入出错率百万分之一,所有摄像头视频上传带宽一分钱不收,只收视频用户实际存储里面取得的这些视频信息观看的带宽。这样一个业务场景非常大,在这里降低了大量的成本。
2015-05-21 17:25
阿里云在多媒体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基础的云服务,在这个之上有各个其他合作伙伴构建基础的能力平台,多媒体的平台。在这个Pass对接具体智能监控、在线分享、视频点播等等各类的业务服务。我们在技术实现上面,整体技术实现服务,在这个里面可以看一下,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一点,我们在这里面,假设在整个多媒体的行业,整个业务流程包括采集、编辑、播放,整个全流程是一个阿里云服务的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视频采集这一块,我们通过负载均衡来接入大量的视频数据,接入进来之后通过我们的CS的集群,对这个集群进行弹性的扩展。数据接入之后进行转换切片、阿里云的服务。这个支持海量的集群存储,能够40个PB海量数据的存储。这是对于数据存储。对于大量海外数据存储,相对冷的文件,这些数据,提供更低廉的解决方案。
2015-05-21 17:22
在这个之上的话提供通用服务能力,刚才提到的新媒体这一块大数据的需求,DI的需求,我们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我们提供ODPS,单个能力达到五千个节点,任何大规模的海量数据。在淘宝,在我们阿里巴巴内部所有的业务数据都是通过这样一套技术来进行实现的。另外在大数据处理平台之上,我们也提供了一些DI解决方案,还有一个实时在线数据分析的能力,构建我们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另外一个针对具体的应用,提供基础的Saas的能力,比如说搜索引擎等等。在保障整个阿里云的服务提供两个产品,保证我们云上的用户不对网络进行攻击,还有能够运维监控的能力,这是阿里云服务的总揽。
在行业解决方案这一块,在底层解决方案能力的话,主要依托于阿里云,提供云服务的能力,可以归纳成网络的能力,包括做网络负载均衡,和大量网络的接入,大量网络流量的分摊,刚才提到的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的能力,还有一个海量数据存储的能力。还有就是应用存在能力,提供一些对基础应用的pass能力服务、消息服务、服务框架,在阿里云找到相应的具体的服务。另外一个监控能力。监控和安全,也是阿里云提供出来的。在这个解决之后,依托于第三方构建成行业的解决方案,在下面有自己的支付端,底层一些基础服务的能力。在这个基础服务能力之上构建各个跨行业的解决方案,比如多媒体行业、O2O、互联网整个解决方案,构成了我们阿里云解决方案的总和。
2015-05-21 17:16
在这个图上面阿里云云计算的操作系统,我们称之为飞天平台。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构建对外可以提供云服务,虚机服务传统技术服务、网络服务、存储服务。
我们通过API的技术实现的提供出来的,使得用户像用电、水一样使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这是我们提供形式,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构建通用行业,垂直行业这样一个生态圈,这就是我们整体一个体系架构。我们构建这个架构,我们优势什么地方?首先基础设施这一块有几点优势,第一点拥有非常优质一个CDN网络资源,阿里CDN从淘宝同步发展起来的,原来提供公司内部淘宝、天猫使用的,它的质量非常优质的,后来通过阿里云提供给其他的用户使用,目前在国内两百多个,在海外25个,在海外部署更多的CDN的点。
做BGP的接入,网络运营商跨运营商媒体访问的话,在网络质量上不能保证。我们阿里云这一块把网络运营商全部接入进来。在任何一个网络里面使用网络阿里云资源的话,都会得到网络上的保证。另外大规模的集群,阿里云和整个集群有五大地方,北京、杭州、深圳、香港,不断规划新的IDC,包括4月份推出美国建设第一个IDC,在中东、东南亚、欧洲陆续把我们整个IDC全部部署起来。使得我们业务工作覆盖全球,这是我们一个底层基础设施,在底层之上构建一个云服务。我们将阿里云提供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在这里做一个划分,第一类,相当于传统使用的计算服务,比如说我们构建应用系统需要信息,需要负载均衡。还有一类服务存储,大量的资讯、图片、视频,需要海量的进行分析,尤其现在互联网时代,整个资讯这一块内容存储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如果没有海量存储方式非常困难。我们提供海量的数据,我们一个CDN网络,提供内容的分布、分发的能力。还有OIC,相对于存档型的会提供更廉价的存储方案。还有一个分类,是数据库这一块,传统数据库我们在技术上,提供IDS,我们提供云上面的数据库。对于最大规模的数据库,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进行支撑大型业务系统的运行。
2015-05-21 17:15
首先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我跟大家有这样一个交流。相对之前沈老师提的新媒体行业业务的研讨,我这个演讲主题更侧重于底层技术的实现,稍微有一些枯燥。我来自阿里云,负责阿里云国际化业务架构师,这样一个职务,主要负责对于像一些大的客户技术上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阿里云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建立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云计算发展整个过程的六年。我们看云计算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通俗讲,使用云计算更省钱了。云计算改变20年来传统系统建设,都通过金字塔的方式构建底层基础设施,再向上建业务平台,再建应用软件,导致系统建设的投资成本和门槛相对较高。我们云计算做什么?能够拉低这样一个门槛,使得投资成本都降低。
我们阿里云作为一个基础平台,构建Saas的服务,使得行业的用户能够接入进来,构建自己的服务能力,在这之上构建生态圈,使这个行业业务蓬勃发展起来。我认为就是说新媒体行业,云计算作为一个关键基础,能够推动新媒体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构建大的框架,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实现,我们阿里云体系架构,在底下我们构建硬件基础设施,在硬件基础设施之上我们构建X86的平台,摒弃传统行业的架构方式,全部采用X86平台。
2015-05-21 17:12
谢谢沈老师。下面我们有请阿里云国际业务部架构师张文生给大家做演讲。
2015-05-21 17:02
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国内和海外媒体做有机的整合,依托人民日报、新华社做开发。第一,要搭建全媒体整体战略平台,在这需要强调加强移动端的技术研发。举个例子,个性化推荐技术就是手机基本技术,任何一个APP、微信、微博帐号,就能打开并获得技术数据进行启动,把相关的信息推送给他,这是最好的。可以采取联盟的方式,包括我们团队,目前也在做指数平台,可以给大家提供大量海外的数据,包括推特、微博、微信还有APP的数据,可以给大家提供。
第二,就是要建立起对海外,包括海外主流社会意见领袖的连接关系。这个非常重要,这里有统计,包括推特里面意见领袖,分为两种,一种分析型的,一种是转化型的。这些意见领袖跟华人媒体互动的程度,表明扎根深浅的程度,要融入主流媒体跟当地的媒体进行互动,我个人建议加大力度。
第三,形成新媒体联盟。我们现在在微博微信智能媒体账号,在推特里面的账号,我们海外华人新媒体可以做海外的自媒体联盟。星期六会有一个沙龙,邀请国内的自媒体的联盟过来,比较有名有熊猫自媒体联盟。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地区化,深入到各地;一个是从自媒体发展成群媒体。我们打造自媒体和新媒体,也可以有国别型和区域型的联盟。我们还要培养新型的人才,根据我们对国外多家媒体招聘信息的统计,我们发现国外的媒体招聘记者侧重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善于用社交媒体,有社交热情;第二个抓住热度话题的能力;第三,制作能力;第四,使用新的可跨平台的熟练处理。
如果用户订购推特账号,随时能够给它一些包括一系列从商品到服务的完整服务链条。整体上,我们华人新媒体发展的空间非常好。
2015-05-21 16:54
另外一个,我们需要去高度重视的是什么?就是当地的主要的新媒体平台。在这个里面我们需要去仔细甄别。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微信里面有一个帐号“英国那些事儿”,在新媒体平台里面分析它的数据状况,它的头条阅读量十万+以上,位居第一位。内容都是分享一些当地趣事,从当地的媒体翻译过来,主要发布留学生的学习。还有一个“东京新青年”,在这个里面是另外一种模式,是做代购比较多,经济能力比较强。还有做一些新媒体联盟,还有线上交互的活动,还有一些微电商的平台,这也是海外新媒体的玩法。还有华侨信息网的账号,主要定位于旅游、移民助手,发布一些相关内容的文章。在这个里面,后台还有个性化文章的系统,这种比较方便。在这里边可以感受到有一些粉丝鼓励,包括会员的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账号当中,都有各自的特色。所以我们总结起来,我们需要重视这些平台,包括在国内的微博微信平台,包括在国际上的推特,包括Facebook、谷歌+等。
2015-05-21 16:46
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在海外一些社交平台当中,也建立了大量的账号。我们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些统计,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他们首先在海外微博当中发一个信息——中国正在反腐。国外一些大佬,像默多克就看见了,他就评论,他在中国考察的时候,聊反腐的话题。也许中国人反腐的话题很重要。
我们华人的媒体包括国内媒体,在海外的帐号,实际上更多的需要从内容走向连接,更大的去跟海外乃至于海外主流社区的人群进行交流。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从国内的报道来看,海外华人媒体也越来越多使用一些新的工具和平台来进行华人媒体传播能力的扩散。我们也对目前海外的这些账号做了一些统计,当然也有一些缺陷,虽然我们有重大消息的第一落点,但没有看到深远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度的报道和纵向挖掘能力是不够的。做华人媒体不容易,做华人的新媒体更加不容易了,还有更多华人新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是靠政府的扶持也好,靠大机构的支持也好,这样一种模式不是完全市场化的道路。我们也对整个华人新媒体的微博的一些数据做了统计,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国内一些数据,就是国内的微博平台的数据,不是推特的数据。在这里看到,开设微博的这些海外媒体数量比较少,仅有两家不过百万的,内容也比较缺乏创新,在报纸网站的东西直接转到微博上面来。
我们重大的误区,一说办微博就把网站的内容照搬到微博上面,你不能把报纸的内容搬到智能手表上去,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生产出来的内容要适应不同的平台,这是我们做的总结。我们关注一下海外的华侨和华人,我就发现,虚拟网络已经成为海外的华侨、华人连接祖国大陆最重要的精神和社会纽带。我们不要认为这些人到了美国,跟国内就没有联系了,他整天上QQ、微信、微博,比我们还要多。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国内的舆论场对海外华人的影响,这是第一个。
2015-05-21 16:39
在全球的情况来看,四个国家,美日英韩,他们各个领域的转化情况是这样的,内容向个性化定制发展,渠道正在向移动端、数字化、新媒体演进。经营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免费的大流量的内容,这一般是免费的。什么是收费的,标准化的场景,什么是定制化的,就是个性化的服务。从架构来说技术和数据部门成为独立于我们的内容、广告单独出来的一个主要的事业部,这个趋势也已经比较明显,对于全球的统计。
在这个里面,整个内容生长方式正在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外的话,社交网络正在冲击我们的华人媒体,这跟国内是一样的。我们看到有大量的数据,国内的统计数据,每天摸手机的次数150次,国内的统计,点微信的次数38次,我们每天早晨一醒过来,15分钟之内找手机,我一般3分钟之内,我找完眼镜,找完眼镜找手机。我们华人媒体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移动媒体、社交媒体、未来媒体对我们的冲击。
前两天跟他们交流,研究新媒体其实不是研究新媒体,你们研究的新媒体其实都是大家都在用的,不能叫新媒体。按道理来说,我们研究的是未来媒体,在未来媒体对我们有一个指导,这是我们刚才强调的,社交网络对我们海外媒体的冲击。在这个里面有两种主要的场景形态,一种是像推特、微博的社交网络,基于弱关系的产品形态。另外一种基于强关系,就是微信,包括Facebook等的直接好友关系。这样两种类型关系带来的影响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类似于微博的场景更多的是快速获取消息,快速发布消息,这样场景的特点。对于点对点通讯工具而言,更多是从通讯到金融到服务,这两种产品的差异化。
2015-05-21 16:25
非常高兴今天下午来这里跟大家做交流,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和华文面临的挑战”。
我的微博帐号是新媒沈阳,在微博里面可以做私信交流。还有我微信的私号,我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友加到五千了,五千之后,微信对你的传播会做一个收敛,不允许你发出的朋友圈让很多人看到,只是几百人看到。
我们团队做了一个指数,主要是用于微博、微信、APP一些状况。我们现在这个平台大概收入一亿左右,微博帐号、还有微信公号,还有百万数据。今天介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新媒体的发展有几个趋势,第一个是智能设备大量涌现,前一段时间苹果的手表已经出现了,给我们阅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原来我们反对标题党,但现在标题党的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反过来说,对我们取标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所以我自己的判断,我们现在大量的信息获取都是来自于社交网络。可能80%看到的都是标题,还有20%是点开文章来看,这个20%里面只有15%是相对来说比较浅的阅读,剩下5%是深度的阅读。在这里发现,这是第一个趋势:浅阅读,随着智能设备大量涌现,成为一个重大技术趋势。
第二个重大技术趋势,就是可以看到包括一些无人机等的智能机器。我们看到汪峰向章子怡求婚,用的就是无人机。无人机的股票涨停了。还有贵阳市跟新华社记者的冲突,我们看到的照片是空中拍摄的。对于海外的华人而言,这个技术的应用更加快速,国内有一个周期。第二个比较大的技术趋势就是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带来新的变革和动力。第三个技术是大数据和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我举个例子,前几天提了一个概念,我们大数据关注弱势群体、草根群体。我们在微信里面包红包,草根怎么包?每次包一块钱,把它分成一百份,这是草根的包发。土豪是一次包五百、一千,分几个人。我们大数据完全可以自动的分析出每个人的消费状况。对于草根阶层,可能我们要给更多的现金补贴,对于这种土豪阶层,我们可能给予人际关系的想法和连接之类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像,随着智能设备、无人机、大数据的演化,对于我们传统华人媒体带来重大的挑战。我们在华人媒体当中,往往技术流派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很多媒体当中甚至没有一个搞技术的,媒体都是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很少有人说技术为王。媒体的演化以技术主导,媒体的出路在于非媒体化,也就是说,可能需要用技术、渠道重构我们的表达方式,这是第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刚才强调的,技术发展对媒体带来的重大挑战。
2015-05-21 16:12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们技术分论坛现在开始,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我们这个分论坛主要是讲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我是海外网副总编辑石华,很高兴来自清华大学的沈阳教授,来自阿里云国际业务部的架构师张文生,CNZZ技术专家张进,还有我们海外网技术总监熊凯旭,跟大家一块分享在新媒体的发展的态势下,技术能够进一步推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下面热烈掌声欢迎清学大学教授沈阳教授来给我们做一个精彩的演讲。
2015-05-21 16:06
2015年5月21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海外网承办的“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名海外华文新媒体代表、知名侨领、境内知名媒体负责人、传媒专家与会,共同描绘全球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蓝图。
2015-05-21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