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绿道样板段,一簇簇竹子沿步道两边生长,蔓延的绿色中,点缀着紫荆、小菊花等。
熊猫绿道样板段上,熊猫艺术小品随处可见。
熊猫绿道样板段上铺装的熊猫脚印地砖。
望山看水记乡愁,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展翅欲飞——
一只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的山水之间翩翩起舞,将城市的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串联起来。
改善人居环境、浸润城市文化的绿道,是一块聚集优势资源的磁石,串联了成都的文化旅游、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三大产业带。
一场成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铺绿行动已经开始:9月2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玉石湿地,锦城绿道首期工程开工,这是成都天府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府绿道覆盖全域成都,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的山水之间翩翩起舞。
这是一只为城市带来宜居生活的“绿蝴蝶”:统筹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等多重功能,“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
对成都而言,奔绿而行,不止于绿道。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成都承诺,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大格局 开启城市发展空间
天府绿道是破解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牵引绳”,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
贯彻中央精神与省委要求,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其中,启动“全域增绿”行动,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
绿色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以锦城绿道为例,建成后,可增加全市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并形成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
植绿,还将开启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
“通过绿道系统,能打破圈层式结构,实现经济、物流等各要素的流动。”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看来,绿道系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来说,远不只是一条路那么简单。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等一系列城市病。
为此,成都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
“按照建设大生态、构筑新格局的思路,天府绿道让城市各区域板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必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重构。”汪小琦说,天府绿道正是破解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牵引绳”。
在全面梳理市域11534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和280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情况的基础上,成都以绿道为脉络,将城市的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串联起来,在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主体构架的同时,连接各个区(市)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养老设施等,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深考量 集聚世界优势资源
天府绿道建设将天府文化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品牌价值。
建设天府绿道,成都所追求的不只是改善生态、惠及民生,更有立足全球经济大坐标,勇立开放潮头的深考量。
在全球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产业竞争的核心从过去的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产业生态”之争。
放眼世界,“绿色”正在成为城市生态圈的标准配置:新加坡提出从“花园城市”到“城市花园”,注重连接城市环境的绿色空间,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宜居吸引全球人才、企业、商旅和投资。美国在东海岸建造长约4800公里的高规格绿道,全部建成后,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当前,成都正在全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吸引外部优势资源,转换城市发展动能成为重中之重。改善人居环境、浸润城市文化的绿道,正是一块聚集优势资源的磁石。
9月2日,成都天府绿道建设启动仪式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北宋画家李公麟《蜀川胜概图》。北宋时期的成都与现代成都在此刻交汇。
这是天府文化底蕴的现代展示。近2万公里的绿色廊道,肩负着传播天府文化的时代使命。
锦城绿道白鹭湾湿地中,一条空中绿道凌空跨越而过,让骑行与步行相分离,既避免破坏湿地原有生态,错落高差还能打造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成都古韵。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规划设计二所所长王磊认为,天府绿道建设,串联了成都的文化旅游、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三大产业带,将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天府文化与绿道构建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品牌价值。
据统计,仅锦城绿道建成后,将直接创造10万多个就业岗位。绿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必将为成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汇聚,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沿天府绿道走向“绿重锦官城”,那是绿色发展、产兴人和的新成都!(记者 程文雯)
责编: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