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5月21日电 2015年5月21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海外网承办的“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近400名海外华文新媒体代表等参会。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周兆呈在下午的主论坛中发表演讲。周兆呈在演讲中提到到,国家形象的传播载体很多,恰恰说明国家形象的多元和动态。新媒体时代将加速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解构与建构的互动过程。
媒体自身发展也是国家形象的建构者
周兆呈讲到媒体既是制造、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其自身也是国家形象的主体之一。我们往往非常熟悉媒体如何通过报道传播国家形象,发挥载体和平台功能。但媒体自身的改变,同样也昭示着国家形象的进步与否。
可以看到的是,新媒体时代下,很多国家主流媒体的风格、关注角度、表达话语等等要素发生了很多改变,面对的制约和限制大量减少,从而有更多的转圜空间,距离读者越近,反差的惊喜就会更大。无论是市场化的主流媒体,或是相对严肃的官方媒体,在新媒体的空间里一定程度上都被解构,调整身段,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以中国的人民日报为例,在新媒体空间的拓展,包括3500万粉丝的微博账号、海外版的侠客岛、学习小组等微信公众号,都为读者和外界展示了官方媒体在新媒体空间的不一样的形象、风格和作为,它直接展示的是媒体的变化与进步,而作为国家形象的主体之一,它喻示的同样包括新的舆论空间的形成,进而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增添进步的元素。
新媒体让个体参与传播国家形象
周兆呈在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外国传统媒体曾是最主要、最频密的平台,而且更多地集中在政治、经济领域。在自媒体兴起、网络传播迅捷的条件下,一方面,新兴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了职业新闻从业员和媒体通过大量报道对于某个国家的形象建构;另一方面,个体——包括普通游客、商人、学生等等以个人化、非职业化的传播,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制造了国家形象建构的更多可能。
因此国家形象的维系与营造需要更为细腻,更熟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平台功能和受众的反应模式。周兆呈表示越是随着新媒体时代而改变,乐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政治表达和形象传播,越意味着逐渐摒弃旧有的传播方式,更致力于、也更在意民众真实的反应、评价和互动,拉近社会与政府的距离,带动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这样就更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本质建构。
责编:姚丽娜
赞
踩
路过